欧美本土老妇碰|国产精品伊人久久婷五月综合|亚洲国产理论在线|国产制服丝袜av一区二区

行業動態

我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現狀、發展及激勵政策需求

2019-01-25 14:34:22 小沐管家 0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行業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迅速發展,如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從1998年的不足16.2%飆升至2017年底的95.0%,環境效益顯著。在我國污水事業發展過程中,“重水輕泥”問題突出,對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重視不夠、投資不足,造成大量的城鎮污泥未得到有效處置,污泥問題凸顯;據統計,我國2018年上半年(1月~6月)城鎮污泥年產量約為1800萬噸(80%含水率)。

由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約40%的污染物最終進入市政污泥,故我國較低的污泥處理處置率使得污泥的二次污染問題十分嚴峻。基于此,我國在《“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對污泥的處理處置提出了明確要求(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其他城市達到75%),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總體需求,特別是習總書記對“垃圾圍城”、“霧霾頻發”、“飲水不安全”、“土壤污染”、“黑臭河道”等環境問題的關注和總體部署,可以斷定未來的五年之內我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工作將迅速推進,預計行業體量將達到千億級。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關口,在巨大的行業/市場需求面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存在基礎薄弱、技術創新不足、處理處置全流程設備智能控制低等問題,嚴重制約我國污泥產業發展。因此,在分析當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發展的前提下,對未來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導向,將無疑推動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的長足發展。

1 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現狀

1.1 污泥產量大、有效處置率低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統計結果,2017年底我國已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5 192座,污水處理能力達1.93億m3/日,為保障國家的污水減排目標實現和水環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污水處理廠每年產生的市政污泥已超過3 000萬噸(含水率80%),伴隨污水處理量的增加剩余污泥也大量增加,污泥處理處置形勢十分嚴峻。

我國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方式主要包括污泥厭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后的土地利用、焚燒、填埋、建材利用等。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管理信息系統”統計,我國2018年上半年產生的1 800萬噸市政污泥(含水率80%)中用于土地利用占26.5%,建材利用占14.4%,焚燒利用的占25.0%,衛生填埋的占24.1%,另有約9.3%的被其他方式綜合處理。在上述處理處置的污泥中,采用露天堆放和外運的污泥部分未得到有效處置,在此過程中伴隨著嚴重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和細菌等有害物質的二次污染;采用衛生填埋處理的污泥雖然處理方法簡單易行,但是污泥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資源,處理不當污泥的滲出液極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因此,無論從環境治理的迫切需要還是巨大的市場需求來談,都要求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加快發展速度,以滿足“美麗中國”建設下的環保需求和污染防治需求。

1.2 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百花齊放,缺少引領工藝路線

我國常見的污泥處理技術包括傳統厭氧消化、熱水解+高含固厭氧消化結合、好氧堆肥、污泥焚燒、污泥熱解氣化處理技術、衛生填埋以及污泥水熱干化等。

傳統厭氧消化技術利用微生物厭氧條件將污泥中有機物轉化為高值的甲烷等產品,且消化后的污泥可作為有機肥進行土地利用,從而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青島麥島污水處理廠和大連夏家河等均采用該技術進行污泥處理,上述工藝運行穩定、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但該技術易受污泥有機質含量的影響,且存在污泥消化時間較長、消化后污泥出路不暢等問題。其次關鍵設備和配套設施主要依靠進口,導致投資和運行費用偏高,這也導致該項技術在實際的工程應用大部分處于較差的運行狀況。

熱水解+厭氧消化技術利用高溫高壓蒸汽預處理技術破壞污泥中微生物細胞壁和細胞結構,使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和大分子有機物發生裂解,在改善污泥的可生化降解性、降低污泥粘度和含水率的同時,能有效提升污泥厭氧消化效率,北京小紅門污泥處理處置工程、長沙市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等均采用該技術;該技術依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設備操作復雜,運行維護費用高;(2)熱水解消化液氨氮與COD濃度高且難處理;(3)熱水解過程存在熱量浪費等。

好氧堆肥技術利用微生物代謝作用,可將污泥中有機物轉化為穩定的腐殖質,該技術在長春市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秦皇島污泥處理處置工程中得到了實際應用。該工藝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周期短、占地面積小等特點,但存在曝氣量大、碳減排效果不突出、需要進行尾氣除臭等問題。

污泥焚燒技術利用脫水后污泥具有一定熱值的特點來處置污泥;由于我國市政污泥中有機質含量偏低,熱值較低,一般與燃煤、生活垃圾等協同焚燒處理。如浙江嘉興新嘉愛斯熱電廠、富陽市污泥燃燒項目均采用該技術對污泥進行最終處置。該工藝對污泥處置徹底,但存在排放煙氣、爐渣、飛灰以、噪聲污染以及能耗高等問題;盡管污泥焚燒設備已經實現國產化,但設備和配套的煙氣處理設施質量良莠不齊,運行狀況較差。

污泥熱解氣化主要是在微正壓、無氧或缺氧條件下將污泥加熱,使污泥中的有機物等物質發生熱裂解等反應,轉化為熱解油、可燃氣體、生物炭等產物的過程,污泥的熱解產物主要包括甲烷、一氧化碳、氫氣、焦炭、焦油等。污泥熱解氣化具有反應徹底、二次產物少等優點。通常情況下,市政污泥中有機質熱值偏低,故可通過優化調控進料C、H、O等元素的比例來全面提升污泥熱解氣化的經濟性,如將污泥與其他原料混合后再進行熱解氣化。常見的污泥熱解氣化主要包括外熱式固定床氣化、微波熱解、超臨界氣化等形式。

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和工藝路線發展迅速,很多在工程實際中得以應用,但受限我國城鎮污水廠運行處理水平、規模及城市建設發展的需求,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存在單元/組合工藝示范效果不佳、污泥處理工藝運行不當,及處理過程中的高能耗、高投資和二次污染等問題,導致未能形成具有引領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工藝路線。

1.3 污泥處理設備良莠不齊、限制了污泥處理處置工程效能

隨著我國污泥處理行業市場的增長,大量企業進軍污泥設備制造行業。由于目前國內污泥設備行業發展不規范以及缺乏相關設備評價標準體系,導致目前國產污泥處理設備存在質量差、種類多、能耗高、缺乏國際競爭力、以及缺乏原始創新等問題,嚴重制約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如當前污泥厭氧消化和厭氧發酵的處理處置設備、新興的污泥干化焚燒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設備。與此同時,污泥設備制造領域缺乏行業領導企業,無法形成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大和研發能力突出的污泥處理行業的龍頭企業,在污泥處理處置等設備的研發方面與帕薩旺、LIPP、月島、西門子以及威立雅等企業差距明顯。因此,伴隨著我國污泥處理市場的逐漸增長,污泥設備制造行業必須改革創新,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性企業。

1.4

污泥處理技術銜接不暢通、缺少成體系的設備清單污泥處理與污泥處置技術是相輔相成但又存在區別的過程。污泥處理是指對污泥進行無害化、穩定化和減量化的過程,一般包括污泥脫水、干化、熱水解、消化和堆肥等。污泥的處置指污泥最終的消納,一般包括衛生填埋、焚燒和土地利用等。當前,大部分團隊在污泥處理處置的研究往往聚焦污泥處理或處置單元的單個技術,注重單個技術的開發研究而忽略該技術在整個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的功能作用,技術單元的之間的協調銜接不暢通;另外,將不同的單元處理技術進行集成化應用過程中,存在單體的運行效率與整體的效率提升不對稱,缺少成體系的優化方案。污泥處理設備是污泥處理處置效率的重要保障,污泥處理設備設計研發時,研發者從設備的出廠考核指標出發,注重單個設備的性能開發,忽略單個設備在整體中的作用,往往導致整個污泥處理處置效率的降低。

2 行業發展需求分析

2.1 以服務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污泥處理處置總體布局

為導向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污泥作為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的副產物,其能否得到有效處置關乎污水處理的成效。自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國家“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環境保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應將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污泥處理處置總體布局作為污泥處理處置行業革新的導向,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中提出的“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的總體要求。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污泥的安全處置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解決的“垃圾圍城”等環境民生問題有效銜接,做好污泥的有效收運和集中處理,探索城鎮污泥的跨境(界)運輸及處置支路,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探索污泥處理處置的新方向。

2.4以清潔生產/梯級利用為目標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污泥處理處置為模式

工業園概念中提出可通過技術革新和創新實現工業生產廢物的循環利用,在實現廢物資源化的同時保障經濟的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明確要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前提,大力倡導并積極推進循環經濟新理念。在污泥處理處置方面,我國先后建設了一批以服務污泥處理處置總體目標的固廢綜合處理產業園、靜脈產業園等,對落實國家循環經濟發展政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如呼和浩特市循環經濟環保科技示范園項目園區在處理市政污泥時,將產業園區工業生產余熱和蒸汽用到污泥熱水解處理單元中,實現了污泥的高效熱解和干化;通過污泥和其他固廢的協同燃燒,在實現污泥的有效處置的同時,生產電能,實現了污泥和其他固廢的協同能源化處置。在此基礎上,輔以必要的污水、廢氣及固廢處理設施,能夠保證園區內的污水、污泥以及焚燒產出的飛灰、臭氣的零排放。因此,今后市政污泥的處理處置可以通過依托循環經濟產業園、靜脈產業園建設,在保證污泥有效處置的同時,實現余熱、電、生物能等的梯級利用。

2.5 以智能化、精細化的污泥處理處置設備升級及研發為著力點

以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的智能化、精細化為發展法相,設定統一的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的生產標準、評價規范。將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生產與我國推行的工業建設4.0思想相結合,全面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通過智能化的設備研發生產,減少污泥設備運行過程中操作人員的數量。如在好氧發酵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建設中將物聯網和工業化4.0的思路建設融入其中,建成集污泥智能化輸送、智能化發酵、智能化除臭、智能控制平臺和資源化于一體的智能化成套設備。該技術可實現好氧發酵過程的智能控制和無人值守,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改善操作環境,并能有效控制二次污染產生。

2.6 以探索跨行業、部門的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全鏈條發展為保障

我國城鎮污泥產量巨大,其處理處置涉及多行業、多部門權益;因此單一的行業政策難以滿足污泥的及時有效的消納,所以污泥處理處置行業要和其他資源化行業開展資源整和以及技術、生產對接,推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例如將污泥處理處置與單獨的厭氧發酵技術與污泥、糞便、秸稈、生活垃圾等固廢共厭氧發酵技術相結合,提高污泥中能源物質的開發和副產物的價值。另外,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運行和污泥的最終處置涉及了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保部、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多部分,因此,為了推動污泥處理處置的全面發展和污泥產品的最終合理處置,需要上述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基于我國泥質現狀,制定污泥處理處置的核心技術路線,并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污泥處理的處置;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市場實際需求,通過多部門、跨行業的政策、標準制定,實現污泥處理處置全鏈條的打通,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升級和更新換代。

3 以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跨越式發展為導向的激勵政策

3.1 現有國內污泥處理處置產業發展政策為保障

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健康發展,住建部、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農業等部門以及地方政府需要實行多部門聯動機制,在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審批、用電、用地、環評、資金補助、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扶持。同時,各部門也通過協同推進污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了污泥處理處置設備制造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當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享受的國家、地方政府污水處理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的相關優惠政策主要包括:1) 減免部分企業所得稅;2) 市政建設、園林綠化等部門在價格相等的條件下優先采購對污泥后處理和資源化產品 ;3) 建設用地以劃撥或租賃方式為項目提供建設用地,收取零租金或象征性租金;4) 政府補償特許期限內,因政策調整造成污泥處理處置企業損失,給予一定賠償;5) 通過提高污水處理費標準或加大財政投入等措施,落實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費用并及時撥付,保障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正常運行;6) 根據污泥貯存、預處理、運輸、最終處置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潤,各地可核定污泥的處理處置價格;7) 將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列入住建部、環保部等部門重點扶持項目,通過設置專項資金或獎金對污泥處理處置項目提供財政補償或對污泥處理處置示范工程技術進行獎勵。

3.2 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激勵政策的建議

雖然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污泥處理處置相關的激勵政策,但我國污泥處理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污泥處理處置能力低下,為確保污水處理效果、防治環境二次污染,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必須通過行政性的引導加速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健康發展。在此過程中,要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建立企業投入為主、政府適當支持、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運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的跨越式發展。需要指出的是,各地在制定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的思路,不同地區與不同種類的污泥要采取不同的經濟適用的處理模式,宜填埋則填埋,宜沼氣發酵則發酵,宜燃燒發電則發電,實現污泥就地就近利用,但在此過程中要突出污泥的資源化特征,以實現污泥處理處置副產物產品化為終極目標。

為實現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激勵性政策提出如下建議:

3.2.1 加強財稅支持,鼓勵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的資源化開發利用

啟動中央財政污泥處理處置資源化利用試點,整市/縣推進污泥處理處置工作。鼓勵地方政府利用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對污泥處理處置資源化企業生產所需裝備實行敞開補貼。落實污泥協同焚燒、單獨焚燒發電上網標桿電價和上網電量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降低單機發電功率門檻。對于污泥單獨/協同焚燒的單位,污泥發電量應按照“發改價格〔2012〕801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中第一條規定中的“以生活垃圾為原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均先按其入廠垃圾處理量折算成上網電量進行結算,每噸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280千瓦時,并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每千瓦時0.65元(含稅,下同);其余上網電量執行當地同類燃煤發電機組上網電價”。污泥厭氧消化產生的生物天然氣符合城市燃氣管網入網技術標準的,經營燃氣管網的企業應當接收其入網,并充分落實沼氣和生物天然氣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支持生物天然氣和沼氣工程開展碳交易項目。

3.2.2 統籌解決用地用電問題,保障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的運行效能落實

污泥處理處置用地,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完善污泥處理處置用地政策,提高設施用地利用效率,提高污泥處理處置示范性工程項目用地占比及規模上限。將以污泥厭氧消化為主要原料的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大型沼氣工程、燃燒發電項目、集中處理中心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年度用地計劃中優先安排;落實污泥處理處置非工業用電政策。

3.2.3 加強科技及裝備支撐,全面提升技術及裝備水平

依托國家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基礎性技術研究,重點突破污泥源頭減量技術、污泥高級厭氧消化技術等單元技術,鼓勵地方采用低碳技術處理城鎮污水廠污泥。重點支持工業園區污泥的協同處置成套技術,對典型工業園區余熱、蒸汽、生物沼氣、電、廢酸廢堿等綜合利用進行探索性研究,對污泥的跨界處理提供技術支撐;探索污泥從預處理-處理-脫水-干化-綜合利用為一體的全流程優化處理處置。研發污泥處理處置成套裝備和關鍵設備及產品,努力實現污泥處理處置裝備國產化。開展城鎮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和資源化利用產業基地建設,帶動市場需求,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裝備國產化。

3.2.4 加強部門協作,實現跨部門協同解決方案

聯合發改委、環保部、農業部等相關部門,建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運營、監管的系列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污泥資源化土地處理利用標準,解決現行標準不完備及標準之間不協調的問題;配合國土部制訂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用地和土地規劃等政策標準;配合科技部制訂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創新平臺的技術標準;配合工信部制訂城鎮污泥處理處置產業自主創新產品質量評價和準入標準。

3.2.5 制定污泥全流程處理處置技術標準,打通各標準間的壁壘

我國在近3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制定了一系列污泥處理處置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涉及污泥處理處置的標準30余項。目前已頒布部分污泥處理處置標準規范初具規模,但系統性不強,遠未形成標準規范體系。因此,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并建立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的基礎標準、通用標準、產品標準3個層次的標準,并建立標準框架體系,主要包括:1) 結合最新頒布的《農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標準》(GB 4284-2018),在保證污泥土地利用安全性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的土壤中重金屬控制限值和重金屬施用負荷限值;2) 制定并完善污泥厭氧消化/好氧發酵設施設計規程和操作規程等行業通用標準;3) 提出污泥厭氧消化、好氧發酵產品品質標準;4) 制定適合蔬菜和糧食等食物鏈作物肥料、非食物鏈作物污泥肥料標準;5) 打通污泥混合填埋、園林綠化、制磚、水泥熟料生產、單獨焚燒、土地改良、農用及林地用泥泥質標準,建立集上述污泥標準于一體的污泥泥質標準,基于調研和科學研究,對相關的指標及參數進行優選;6) 制定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檢驗標準、設計規程和運行操作規程等行業標準規范。

3.2.6 建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企業的多元發展模式

鼓勵包括外資在內的民間資本進入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通過合資、參股等形式參與我國污泥市場,促進本土公司與國外先進污泥處理處置企業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推動污泥處理處置企業通過參與一帶一路項目、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合作,加快我國污泥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推動企業與具有污泥處理處置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使新技術和專利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競爭力,促進我國污泥產業的發展;污泥處置企業通過“工程總承包+托管運營”等商業模式,采用污泥處理處置企業的專業工程技術工藝,建設完成后并由其他專業企業進行托管運營,降低建設和運營風險成本。

4 展望

隨著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方面的政策法規、行業標準的不斷完善以及污泥市場潛能進一步釋放,按照污泥處理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資源化、商品化的總標準,同時堅持“安全環保、節能省地、循環利用、經濟合理”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進行污泥處理處置,我國污泥行業必將迎來跨越式的發展前景。

推薦參考

薛重華,孔祥娟,王勝, 等. 我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現狀、發展及激勵政策需求[J].凈水技術,2018,37(12):33-39.

Xue Chonghua, Kong Xiangjuan, Wang Sheng, et al. Industrialization status,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olicy demands of municipal sludg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industry in China[J].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8, 37(12):33-39.

2.2 以面向污泥處理處置單元/組合技術升級換代的探索為前提

我國污泥具有有機質含量低、含砂量高等特征,對污泥實際處理處置過程產生了一系列明顯影響。因此,在實際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需結合我國污泥泥質特征,提出單元技術和組合技術的全面革新。如在污泥厭氧消化時,采用堿預處理技術、化學氧化預處理技術、高壓噴射預處理技術、生物強化技術、以及微波預處理技術等,通過對微生物細胞壁破壞和降解,提高有機物的降解和產氣量;而好氧發酵過程中通過污泥與填料進行充分混合、攪碎以及控制含水率、C/N比等預處理手段,促進好氧發酵的進行。因此,根據污泥處理技術的需要,結合相對應的預處理技術,并探索預處理技術與污泥厭氧消化、污泥好氧堆肥等處理技術的組合應用,優化技術參數,使這些富有潛力的技術應用于工程實際中。另外,在傳統的工藝中,常將污泥的濃縮脫水兩道工藝分開,導致整個工藝的基建費用大、管理復雜、污泥易流失等問題的出現,針對上述問題,可將近期研發的污泥濃縮脫水一體化設備用于污泥的濃縮脫水,在提高系統效率的同時,降低整套處理設施的占地面積;在此基礎上,提出污泥濃縮脫水新技術與現有污泥處理處置工藝匹配的工藝技術路線,提高多元化的污泥泥餅安全處置之路。在污泥焚燒方面,針對我國污泥有機質低、熱值較低的實際問題,開發污泥與煤混燒發電技術、污泥與生活垃圾的發電技術以及利用工業鍋爐的協同處理污泥技術的污泥焚燒技術。

2.3 以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終端產物的產品/商品化為動力

以解決污泥處理處置終端產物產品/商品化的“臨門一腳”問題為出發點,在傳統污泥處理處置要求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穩定化的基礎上,加入“產品化”。當前,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緩慢,除了技術問題之外,處理處置后污泥的最終出路是限制行業良性發展的主要問題。只有做到處理處置后污泥處的產品化,才能更有效的引入市場資本,降低污泥處理處置對政府補貼的過度依賴;才能真正激活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潛力,實現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污泥中除了有毒有害的重金屬、病原體、病蟲卵及其他污染物外,還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氮、磷等高值物質,因此可通過技術創新打通污泥處理處置副產物的產品化之路。如經重金屬有效控制的生化污水產生的污泥,經厭氧消化、好氧發酵后可實現污泥的土地化利用,實現污泥中有機碳的高效還田;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生物沼氣經提純后可并網銷售,實現價值增值。污泥中的無機物含量較高,日本、德國等國家將其作為建材生產材料加以再生利用。針對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磷元素,加拿大的Ostara公司通過PearlR Process技術、荷蘭的SNB公司通過鋁鹽沉淀技術從污泥焚燒飛灰中回收磷資源,獲得了大量的高值產品。荷蘭的Zutphen污水處理廠、Geestmerambacht污水處理廠、Bath污水處理廠從污泥中分別成功提取海藻酸鹽胞外聚合物EPS、纖維素和羥基脂肪酸酯(PHA),實現了污水處理廠向“資源回收工廠”的根本轉變。總之,在污泥處理處置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國外相關經驗,轉變我國傳統的污泥處置方式,以最終的產品化為導向,通過源頭減排和末端控制,保障污泥的出路,并實現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的提質增效。然后通過污泥產品的經銷反哺污泥技術開發,促進污泥行業的良性發展。

2.4以清潔生產/梯級利用為目標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污泥處理處置為模式

工業園概念中提出可通過技術革新和創新實現工業生產廢物的循環利用,在實現廢物資源化的同時保障經濟的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明確要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前提,大力倡導并積極推進循環經濟新理念。在污泥處理處置方面,我國先后建設了一批以服務污泥處理處置總體目標的固廢綜合處理產業園、靜脈產業園等,對落實國家循環經濟發展政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如呼和浩特市循環經濟環保科技示范園項目園區在處理市政污泥時,將產業園區工業生產余熱和蒸汽用到污泥熱水解處理單元中,實現了污泥的高效熱解和干化;通過污泥和其他固廢的協同燃燒,在實現污泥的有效處置的同時,生產電能,實現了污泥和其他固廢的協同能源化處置。在此基礎上,輔以必要的污水、廢氣及固廢處理設施,能夠保證園區內的污水、污泥以及焚燒產出的飛灰、臭氣的零排放。因此,今后市政污泥的處理處置可以通過依托循環經濟產業園、靜脈產業園建設,在保證污泥有效處置的同時,實現余熱、電、生物能等的梯級利用。

2.5 以智能化、精細化的污泥處理處置設備升級及研發為著力點

以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的智能化、精細化為發展法相,設定統一的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的生產標準、評價規范。將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生產與我國推行的工業建設4.0思想相結合,全面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通過智能化的設備研發生產,減少污泥設備運行過程中操作人員的數量。如在好氧發酵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建設中將物聯網和工業化4.0的思路建設融入其中,建成集污泥智能化輸送、智能化發酵、智能化除臭、智能控制平臺和資源化于一體的智能化成套設備。該技術可實現好氧發酵過程的智能控制和無人值守,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改善操作環境,并能有效控制二次污染產生。

2.6 以探索跨行業、部門的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全鏈條發展為保障

我國城鎮污泥產量巨大,其處理處置涉及多行業、多部門權益;因此單一的行業政策難以滿足污泥的及時有效的消納,所以污泥處理處置行業要和其他資源化行業開展資源整和以及技術、生產對接,推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例如將污泥處理處置與單獨的厭氧發酵技術與污泥、糞便、秸稈、生活垃圾等固廢共厭氧發酵技術相結合,提高污泥中能源物質的開發和副產物的價值。另外,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運行和污泥的最終處置涉及了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保部、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多部分,因此,為了推動污泥處理處置的全面發展和污泥產品的最終合理處置,需要上述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基于我國泥質現狀,制定污泥處理處置的核心技術路線,并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污泥處理的處置;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市場實際需求,通過多部門、跨行業的政策、標準制定,實現污泥處理處置全鏈條的打通,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升級和更新換代。

3 以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跨越式發展為導向的激勵政策

3.1 現有國內污泥處理處置產業發展政策為保障

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健康發展,住建部、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農業等部門以及地方政府需要實行多部門聯動機制,在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審批、用電、用地、環評、資金補助、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扶持。同時,各部門也通過協同推進污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了污泥處理處置設備制造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當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享受的國家、地方政府污水處理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的相關優惠政策主要包括:1) 減免部分企業所得稅;2) 市政建設、園林綠化等部門在價格相等的條件下優先采購對污泥后處理和資源化產品 ;3) 建設用地以劃撥或租賃方式為項目提供建設用地,收取零租金或象征性租金;4) 政府補償特許期限內,因政策調整造成污泥處理處置企業損失,給予一定賠償;5) 通過提高污水處理費標準或加大財政投入等措施,落實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費用并及時撥付,保障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正常運行;6) 根據污泥貯存、預處理、運輸、最終處置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潤,各地可核定污泥的處理處置價格;7) 將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列入住建部、環保部等部門重點扶持項目,通過設置專項資金或獎金對污泥處理處置項目提供財政補償或對污泥處理處置示范工程技術進行獎勵。

3.2 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激勵政策的建議

雖然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污泥處理處置相關的激勵政策,但我國污泥處理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污泥處理處置能力低下,為確保污水處理效果、防治環境二次污染,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必須通過行政性的引導加速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健康發展。在此過程中,要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建立企業投入為主、政府適當支持、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運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的跨越式發展。需要指出的是,各地在制定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的思路,不同地區與不同種類的污泥要采取不同的經濟適用的處理模式,宜填埋則填埋,宜沼氣發酵則發酵,宜燃燒發電則發電,實現污泥就地就近利用,但在此過程中要突出污泥的資源化特征,以實現污泥處理處置副產物產品化為終極目標。

為實現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激勵性政策提出如下建議:

3.2.1 加強財稅支持,鼓勵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的資源化開發利用

啟動中央財政污泥處理處置資源化利用試點,整市/縣推進污泥處理處置工作。鼓勵地方政府利用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對污泥處理處置資源化企業生產所需裝備實行敞開補貼。落實污泥協同焚燒、單獨焚燒發電上網標桿電價和上網電量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降低單機發電功率門檻。對于污泥單獨/協同焚燒的單位,污泥發電量應按照“發改價格〔2012〕801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中第一條規定中的“以生活垃圾為原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均先按其入廠垃圾處理量折算成上網電量進行結算,每噸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280千瓦時,并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每千瓦時0.65元(含稅,下同);其余上網電量執行當地同類燃煤發電機組上網電價”。污泥厭氧消化產生的生物天然氣符合城市燃氣管網入網技術標準的,經營燃氣管網的企業應當接收其入網,并充分落實沼氣和生物天然氣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支持生物天然氣和沼氣工程開展碳交易項目。

3.2.2 統籌解決用地用電問題,保障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的運行效能落實

污泥處理處置用地,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完善污泥處理處置用地政策,提高設施用地利用效率,提高污泥處理處置示范性工程項目用地占比及規模上限。將以污泥厭氧消化為主要原料的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大型沼氣工程、燃燒發電項目、集中處理中心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年度用地計劃中優先安排;落實污泥處理處置非工業用電政策。

3.2.3 加強科技及裝備支撐,全面提升技術及裝備水平

依托國家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基礎性技術研究,重點突破污泥源頭減量技術、污泥高級厭氧消化技術等單元技術,鼓勵地方采用低碳技術處理城鎮污水廠污泥。重點支持工業園區污泥的協同處置成套技術,對典型工業園區余熱、蒸汽、生物沼氣、電、廢酸廢堿等綜合利用進行探索性研究,對污泥的跨界處理提供技術支撐;探索污泥從預處理-處理-脫水-干化-綜合利用為一體的全流程優化處理處置。研發污泥處理處置成套裝備和關鍵設備及產品,努力實現污泥處理處置裝備國產化。開展城鎮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和資源化利用產業基地建設,帶動市場需求,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裝備國產化。

3.2.4 加強部門協作,實現跨部門協同解決方案

聯合發改委、環保部、農業部等相關部門,建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運營、監管的系列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污泥資源化土地處理利用標準,解決現行標準不完備及標準之間不協調的問題;配合國土部制訂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用地和土地規劃等政策標準;配合科技部制訂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創新平臺的技術標準;配合工信部制訂城鎮污泥處理處置產業自主創新產品質量評價和準入標準。

3.2.5 制定污泥全流程處理處置技術標準,打通各標準間的壁壘

我國在近3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制定了一系列污泥處理處置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涉及污泥處理處置的標準30余項。目前已頒布部分污泥處理處置標準規范初具規模,但系統性不強,遠未形成標準規范體系。因此,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并建立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的基礎標準、通用標準、產品標準3個層次的標準,并建立標準框架體系,主要包括:1) 結合最新頒布的《農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標準》(GB 4284-2018),在保證污泥土地利用安全性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的土壤中重金屬控制限值和重金屬施用負荷限值;2) 制定并完善污泥厭氧消化/好氧發酵設施設計規程和操作規程等行業通用標準;3) 提出污泥厭氧消化、好氧發酵產品品質標準;4) 制定適合蔬菜和糧食等食物鏈作物肥料、非食物鏈作物污泥肥料標準;5) 打通污泥混合填埋、園林綠化、制磚、水泥熟料生產、單獨焚燒、土地改良、農用及林地用泥泥質標準,建立集上述污泥標準于一體的污泥泥質標準,基于調研和科學研究,對相關的指標及參數進行優選;6) 制定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檢驗標準、設計規程和運行操作規程等行業標準規范。

3.2.6 建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企業的多元發展模式

鼓勵包括外資在內的民間資本進入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通過合資、參股等形式參與我國污泥市場,促進本土公司與國外先進污泥處理處置企業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理念;推動污泥處理處置企業通過參與一帶一路項目、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合作,加快我國污泥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推動企業與具有污泥處理處置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使新技術和專利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競爭力,促進我國污泥產業的發展;污泥處置企業通過“工程總承包+托管運營”等商業模式,采用污泥處理處置企業的專業工程技術工藝,建設完成后并由其他專業企業進行托管運營,降低建設和運營風險成本。

4 展望

隨著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方面的政策法規、行業標準的不斷完善以及污泥市場潛能進一步釋放,按照污泥處理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資源化、商品化的總標準,同時堅持“安全環保、節能省地、循環利用、經濟合理”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進行污泥處理處置,我國污泥行業必將迎來跨越式的發展前景。

推薦參考

薛重華,孔祥娟,王勝, 等. 我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化現狀、發展及激勵政策需求[J].凈水技術,2018,37(12):33-39.

Xue Chonghua, Kong Xiangjuan, Wang Sheng, et al. Industrialization status,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olicy demands of municipal sludg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industry in China[J].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8, 37(12):3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