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本土老妇碰|国产精品伊人久久婷五月综合|亚洲国产理论在线|国产制服丝袜av一区二区

行業動態

土壤修復還需政企學研合力

2019-01-25 14:37:04 小沐管家 0

近年來,土壤健康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污染土壤的治理與修復也一直是困擾農民的難題。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土壤健康與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交流大會上,專家指出,目前土壤污染治理的技術研究已經頗具成果,但在科研成果的轉化、農民對技術的掌握方面還存在許多難題。專家建議政企學研聯合起來,形成治理技術落地和推廣的合力。

土壤污染呈現出交叉性和復合性

土壤污染一直是困擾耕地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土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重金屬污染、酸化鹽堿化、板結硬化等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民。

與此同時,針對土壤修復與治理的技術研究也一直在進行。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徐明崗將污染土壤修復的技術劃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工程修復技術,利用固化分離、化學淋洗、植物修復等手段,吸收、降解或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逐漸恢復土壤的各項功能。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近年來,土壤污染更多地呈現出交叉性和復合性,這無疑提高了土壤修復與治理的難度。徐明崗說:“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土壤污染的影響元素越來越多,污染區域化、復雜化現象非常普遍。”因此,當前土壤污染的治理不能單靠某一種技術來解決,而更需要組裝農藝、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將污染修復、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整合起來,形成一套規范化的土壤修復模式。

以我國東北黑土地為例,針對目前黑土結構變差、地力等級降低、耕層變薄、微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問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魏丹認為,土壤的修復需要分“治病—提升—精準管理”三步走。“遭遇連作障礙、土壤侵蝕、病蟲害、酸化以及鹽漬化的土壤,要消除障礙,對癥下藥,采用微生物調控、調酸改土,并通過免耕和秸稈還田,最終形成健康、肥沃的耕層。”

“技術模式要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質量建設處處長楊帆表示,該中心印發的《2018年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技術示范工作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因地制宜選擇農藝、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組裝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技術模式,并積極探索構建有利于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常態化實施的組織方式、服務機制和政策框架,促進長效機制建設。

修復與治理技術要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

如何有效地集成組裝一批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的技術模式,從而更好地實現土壤修復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并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雷梅有著深刻的理解。“做這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就必須要和土壤污染修復的市場緊密結合,解決區域化、標準化、裝備化和資源化四個問題。”她說。

據雷梅介紹,區域化就是“在哪里用”,就是根據不同污染地區的污染類型、人口、地形地貌特征、種植結構的特征,來設計不同的土壤污染修復方案。“以湖南常德的示范區為例,輕污染地區可以用植物阻隔、鈍化修復,中污染地區采用間作修復,重污染區采用植物萃取修復,根據不同土壤的狀況,因地制宜設計和實施對應的修復治理方案。”

標準化則是“怎么用”,是指土壤修復工程實施的規范技術流程。“土壤修復產業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那就是從小規模的田間試驗入手,經過技術參數的摸索調整、大規模的試驗應用、工程推廣和輻射帶動,最終形成一個完整而健康的產業體系。”雷梅認為,這期間必須要有技術部門科學的修復技術指導和工程運行機制,確保土壤修復的效果,避免二次污染。

“但最重要的,還是資源化,也就是怎么樣用好技術。”她說,“如果沒有給當地農民提供一整套與當地產業結合的技術模式,他們是很難接受的。”在集成組裝土壤修復技術模式的基礎上,必須要追求修復效果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最開始,農民都對我們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也并不認為修復和治理土壤能為他們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們選擇與當地的特色產業結合,提供高效的科技服務,形成適合當地產業的區域化工程運行模式。”

在廣西環江,雷梅和她的團隊在示范區結合當地種桑養蠶業,通過植物萃取和田間修復,幫助重金屬污染地區延長了桑枝收獲、木耳種植、有機肥制造、蠶絲品制造等產業鏈條,在當地形成了一整套圍繞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模式,不僅有效修復了土壤,還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土壤修復進入新階段

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為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土壤修復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就全國來看,目前許多地區都面臨著土壤重金屬污染和農作物重金屬超標的問題,土壤狀況的改善、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需要聯合政企學研的各方力量。

自2015年以來,國家出臺了許多土壤保護與利用的政策,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啟動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到2018年,通過秸稈還田、緩坡壟作和輪作休耕,試點縣耕地質量的高壓力得到了緩解。楊帆表示:“從黑土地保護項目2017年的監測數據來看,17個項目縣的預期目標都完成得很好。今后,我們將在之前項目的基礎上,從中選擇8個縣進行整建制推進,創新完善服務機制,引導和發動社會力量保護土壤健康。”據她介紹,僅東北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目前已經總結形成了5大類共17個集成技術模式,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提升3%以上,土壤容重下降,板結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土壤肥力指標全面向好。其中,內蒙古、吉林的試點區耕地質量提高了0.5個等級。

而在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馬義兵看來,做好農田重金屬污染的風險管控十分必要,重點區域的風險等級、治理途徑、管控措施和落實機制都需要確定和規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趙曉軍認為,當前急需構建好全國土壤環境監測的國家網。“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不夠全面和仔細,急需做一次新的詳查,更新全國土壤狀況信息庫,并配備相應的采樣隊伍、制樣基地、化驗室等,建立土壤電子臺賬,這不僅有利于土壤污染的風險管控,也是《土壤污染防治法》每十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的要求。”

就科研院所來說,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表示,目前在種植業的研究領域,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絕大部分的科研力量集中在良種、良法的某一個方面,對于良田的重視程度不夠。“土肥是一個跨學科的問題,研究的是空氣、土壤、水分之間的關系,涉及農產品質量,也涉及環境。”他認為,目前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應注重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研發,以領軍科學家、科學家團隊的力量,配合實驗室、創新基地等科研設施和平臺的建設,支撐科研能力的提升,關注和解決良田的問題。

除此之外,企業作為市場中最活躍的主體,不僅了解土壤修復與治理中最迫切的需求,也具備科技創新的活力,是科研成果邁向農田的橋梁,也是政策和技術落地的有力推手。記者在會上看到,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土壤重金屬拮抗—鈍化修復技術,甘肅昊洲肥業有限公司的凹凸棒礦物肥能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和水熱條件,北京新地標土壤設備有限公司也帶來了各類土壤采樣和制樣設備,受到了參會代表的關注。

健康的土壤事關農作物產量的安全和質量安全,也事關國人的健康。我們能夠看到,研企合作促進了技術成果的產品轉化,政企合作讓試點示范效果更好。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土壤修復事業中,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隨著全社會土壤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土壤修復將成為商機無限的新“藍海”。


?